站内搜索 :
搜索

部门新闻

通用分类
这是描述信息

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原则意见

摘要:

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原则意见

摘要: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 2021-05-12

详情描述

各二级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评价、进行毕业审核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培养方案“四年大修订、两年小修订、每年有微调”的通行制度,学校决定对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微调,现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求培养出“品端行正、为民担当,明理思辨、善谋躬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善学习、会思考、能工作、懂文化、明是非、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主动意识强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立德树人原则。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具有使命感的引领人才。
       (二)学生中心原则。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在夯实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支持学生自主构建交叉复合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三)协同交叉原则。推动管理协同、科教融合、学科协同、产教结合、国(境)内外合作,构建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提升学生跨学科对话、跨领域研究、跨国际视野的能力,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
       (四)知行合一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将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国(境)外交流、创新创业训练、学业竞赛、社会实践等要求有机融入培养方案。
       三、本次修制订要点
       (一)清晰表达培养目标
       各专业应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同、相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研分析,克服同质化倾向,找准自己的专业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培养类型定位,提出既有别于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也有别于高职类、技能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清晰的表达。
       (二)明确培养要求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并优化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使之有落实、能度量、可评价。
       (三)概括专业特色
       凝练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特色,避免过于空泛。
       (四)梳理核心课程
       对照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梳理明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可设置10-14门,课程名称应尽量规范化。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核心课程开设上允许有所调整,但必要时要能对调整给予合理解释。
       (五)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其逻辑性,力求主线突出、知识整合、能力进阶,克服知识碎片化、小学分课程过多、选修模块和选修课程过少,以及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
       (六)提高课程挑战度
       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淘汰“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开展教学考一体化改革,加强质疑、批判、思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七)注重专创融合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应充分挖掘现有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通过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考核评价的改革创新,在专业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八)加强课程思政、优化矩阵图
       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真梳理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的直接关联,特别是要拓展课程与素质对应关系的认识。课程(含实践环节)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功能,也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要求,仔细梳理、发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素材”,在各学科的发展史中、在各领域的大事件中、在各行业的新发展中、在各专业的新前沿中、在各课程的教学案例中、在各环节的实际项目中蕴含的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法制意识等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丰富育人元素,通过在矩阵图中予以提示,可更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九)加强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2学分、32学时),各专业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活动,明确主要依托课程,围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义务劳动、公益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结合“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参与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等活动,注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增进劳动意识,积累劳动技能和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勇担时代使命、勇于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十)均衡学习量
       各学期学习量控制在每周22-24课内学时,最多不超过28学时。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的学期分布;注意课程性质、难易程度的搭配;适当增加学业挑战度;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十一)突出能力主线
       强化能力导向,突出“理实”一体,聚焦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在设置四年不断线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核心能力,形成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能力进阶,培养练就学生的高阶能力。
       (十二)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嵌入“实用工商管理”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引入网络名师教学,部分具备条件的课程可进行“学生网课自学+教师专题指导”的模式改革试点,突破传统授课形式,达成翻转课堂目的。
       继续设置自主项目课程(10学分),由讲座类、社会实践类、活动类、兴趣课程类、创新创业类五个选修模块构成。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的不同,选择修读10学分。
       四、培养方案框架结构及具体要求
       (一)专业简介(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简介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所属学科、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如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平台等,需要强调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能反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特征。
       (二)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主要说明该专业需要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工科专业需结合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其他专业应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的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培养要求
       参照教育部公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思想政治和德育、业务及体育等方面,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表述。
       (四)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五)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六)主要实践环节
       (七)标准学制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制(五年制)
       授予学位:(参考附件1)
       (八)毕业学分要求及学位授予条件
       本次修订各专业总学分仍控制在165学分左右(五年制控制在210学分以内)。
       毕业基本要求: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内容,修满要求的各类课程学分,达到最低××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
       学位授予条件:本专业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有关规定者,授予××学士学位。
       (九)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十)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一)课程(环节)与培养要求对应矩阵
       (十二)学程安排表
       (十三)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有校企合作课程的专业填写)

       五、几点说明
       1.各学期教学(含考试)周数一般为18-20周,不再设置短学期。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进度、课程的连贯和学时的平衡统筹确定每学期的学分数。除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2-24学时/周,最多不超过28学时;因校企合作需要,相应学期的周学时可酌情减少。
       2.课程编码:课程编码共9位,一门课程具有唯一编号,其格式和含义参考附件8。
       3.学分计算办法:学时学分的折算办法按照理论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课内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原则上集中实践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2周计1学分;入学教育1周、毕业教育1周不计学分; 
       六、工作进度
       2021年5月1日前,教务处会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部、招生就业处、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双创中心等有关教学单位商定通识教育课程菜单,供专业选择;
       2021年5月20日前,各二级学院完成所辖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2021年5月30日前,各学院论证培养方案,对于新设专业需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
       2021年6月10日前,学校组织专家审核并验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1年6月15日前,各学院根据学校专家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经主管教学校长批准后,各专业将方案录入管理系统。
附件:
1.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专业目录
2.人才培养方案封面、审批表(模板)
3.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4.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模板)
5.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要求矩阵图(模板)
6.学程安排表(模板)
7.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模板)
8.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课程编码规则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
                                                           2021年5月12日

  • 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之附件.rar
    下载
Copyright © 2014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5-66205046    苏ICP备1402234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