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搜索

部门新闻

通用分类
这是描述信息

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原则意见

摘要:

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原则意见

摘要:

分类:通知公告

发布: 2022-04-19

详情描述

各二级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评价、进行毕业审核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培养方案“四年大修订、两年小修订、每年有微调”的通行制度,学校决定对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微调,现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完善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在开出的各类课程和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的同时,“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相应课程和学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求培养出“品端行正、为民担当,明理思辨、善谋躬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善学习、会思考、能工作、懂文化、明是非、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主动意识强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立德树人原则。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中心原则。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在夯实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支持学生自主构建交叉复合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三)协同交叉原则。推动管理协同、科教融合、学科协同、产教结合、国(境)内外合作,构建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提升学生跨学科对话、跨领域研究、跨国际视野的能力,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围绕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凝练办学特色、凸显办学特质、打造品牌亮点,形成具有深厚“浦江印记”的办学风格、办学文化、办学理念、办学传承,不断更好满足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需求,形成学校本科教育工作错位竞争优势,夯实教育教学工作长远发展坚实基础。

  (四)知行合一原则。坚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通过政校联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将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国(境)外交流、创新创业训练、学业竞赛、社会实践等要求有机融入培养方案。

  三、本次修制订要点

  (一)清晰表达培养目标

  各专业应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同、相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研分析,克服同质化倾向,找准自己的专业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培养类型定位,提出既有别于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也有别于高职类、技能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清晰的表达。

  (二)明确培养要求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并优化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使之有落实、能度量、可评价。

  (三)概括专业特色

  凝练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特色,避免过于空泛。

  (四)梳理核心课程

  对照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梳理明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可设置10-14门,课程名称应尽量规范化。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核心课程开设上允许有所调整,但必要时要能对调整给予合理解释。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时序关系合理;课程群(或模块)方向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

  (五)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其逻辑性,力求主线突出、知识整合、能力进阶,克服知识碎片化、小学分课程过多、选修模块和选修课程过少,以及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课程要努力体现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一是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凸显时代与应用特征。二是重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三是拓宽课程实施路径,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开放课堂。

  (六)优化实践类课程安排

  根据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和现有实训条件,整合实训资源,重构实验实训课程安排。按国家相关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

  (七)提高课程挑战度

  围绕“应用”进行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消灭“水课”,建设“金课”,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淘汰“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开展教学考一体化改革,加强质疑、批判、思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八)注重专创融合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应充分挖掘现有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通过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考核评价的改革创新,在专业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九)加强课程思政、优化矩阵图

  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真梳理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的直接关联,特别是要拓展课程与素质对应关系的认识。课程(含实践环节)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功能,也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要求,仔细梳理、发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素材”,在各学科的发展史中、在各领域的大事件中、在各行业的新发展中、在各专业的新前沿中、在各课程的教学案例中、在各环节的实际项目中蕴含的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法制意识等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丰富育人元素,通过在矩阵图中予以提示,可更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十)加强劳动教育

  各专业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活动,明确主要依托课程,围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义务劳动、公益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结合“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参与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等活动,注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增进劳动意识,积累劳动技能和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勇担时代使命、勇于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十一)加强美育

  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开设美育通识必修课(2学分,32学时)。

  (十二)均衡学习量

  各学期学习量控制在每周22-24课内学时,最多不超过28学时。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的学期分布;注意课程性质、难易程度的搭配;适当增加学业挑战度;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十三)突出能力主线

  强化能力导向,突出“理实”一体,聚焦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在设置四年不断线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核心能力,形成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实践能力进阶,培养练就学生的高阶能力。

  (十四)自主项目课程

  继续设置自主项目课程(10学分),由讲座类、社会实践类、活动类、兴趣课程类、创新创业类五个选修模块构成。

  四、培养方案框架结构及具体要求

  (一)专业简介(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简介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所属学科、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如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平台等,需要强调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能反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特征。

  (二)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主要说明该专业需要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工科专业需结合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其他专业应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的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吻合度,培养方案制定程序规范严谨、科学,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过程中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

  (三)培养要求

  参照教育部公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思想政治和德育、业务及体育等方面,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表述。

  (四)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

  (五)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六)主要实践环节

  (七)标准学制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制(五年制)

  授予学位:(参考附件1)

  (八)毕业学分要求及学位授予条件

  本次修订各专业总学分仍控制在165学分左右(五年制控制在210学分以内)。

  毕业基本要求: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内容,修满要求的各类课程学分,达到最低××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

  学位授予条件:本专业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有关规定者,授予××学士学位。

  (九)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十)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一)课程(环节)与培养要求对应矩阵

  (十二)学程安排表

  (十三)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有校企合作课程的专业填写)

  五、几点说明

  1.各学期教学(含考试)周数一般为18-20周,不再设置短学期。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进度、课程的连贯和学时的平衡统筹确定每学期的学分数。除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2-24学时/周,最多不超过28学时;因校企合作需要,相应学期的周学时可酌情减少。

  2.课程编码:课程编码共9位,一门课程具有唯一编号,其格式和含义参考附件8。

  3.学分计算办法:学时学分的折算办法按照理论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课内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原则上集中实践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2周计1学分;入学教育1周、毕业教育1周不计学分;

  六、工作进度

  2022年5月1日前,教务处会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部、招生就业处、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双创中心等有关教学单位商定通识教育课程菜单,供专业选择;

  2022年5月20日前,各二级学院完成所辖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2022年5月30日前,各学院论证培养方案,对于新设专业需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

  2022年6月10日前,学校组织专家审核并验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2年6月20日前,各学院根据学校专家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经主管教学校长批准后,各专业将方案录入管理系统。

  附件:

  1.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专业目录

  2.人才培养方案封面、审批表(模板)

  3.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4.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模板)

  5.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要求矩阵图(模板)

  6.学程安排表(模板)

  7.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模板)

  8.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课程编码规则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

  2022年4月19日

  • 附件:浦教〔2022〕32号-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制定原则意见.zip
    下载
Copyright © 2014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5-66205046    苏ICP备1402234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南京